新闻资讯
你的位置:天顺娱乐 > 新闻资讯 >
你上班痛苦的根源, 是没有多余的支点
发布日期:2025-08-16 07:20    点击次数:172

《倦怠心理学》杂志的一项调研显示:

几乎全世界的打工人工作起来都很丧,而那些极少数精力旺盛的职场精英们有个明显的共同点——他们总能找到工作中的兴奋点,对上班这件事毫不排斥。

或许大伙上班痛苦的根源就在于,还没找到让自己兴奋的支点。

01

价值支点

稻盛和夫提出过一个“自燃”的概念。

物质有三种状态——不燃型、可燃型和自燃型。

这三种物质状态,对应三种职场人。

第一种“不燃型”:不管公司怎么要求,对工作就是十分抵抗拒,完全没兴趣;

第二种是“可燃型”:在外力的助推下,他们勉强能做好分内之事,但极为被动;

第三种是“自燃型”:他们能以最大的热情对待工作,内驱力十足。

小说《大江东去》里的宋运辉,就是典型的“自燃型”。

他大学毕业进入金州化工时只是一名普通工人。领导虽然没有给他安排什么重要工作,但天性爱钻研的他,还是见缝插针地学技术。

碰上搞不明白的问题,他不是积极向前辈们请教,就是去图书馆学习。

在旁人眼里如此工作很没必要,但宋运辉却乐在其中。

金州化工遭遇危机时,其他同事能躲则躲,躲不过就怨天怨地。

只有宋运辉挺身而出挑大梁,一次次凭借过硬的技术帮厂里渡过难关。

他从农村出来见识不多,却在工作的历练中加速成长。

不出三年便从普通员工走到了分厂厂长的位置。

工作不单单是谋生的手段,更是自我成长的契机。

投资自我、增值自我,找到价值支点,人就会爱上工作。

社会学家鲍曼发现:不怕加班的工作狂,大都对自我成长这件事上瘾。

他说:“多样化、令人兴奋、具有挑战性、包含适度风险的工作,能不断带来崭新的体验。

这份体验令工作变成了最令人愉悦的娱乐。”

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本身具有“内啡肽效应”,可以给人带来美妙的感受。

更何况,每一个人,每一个时刻,我们都是在为自己的简历打工。

尽快找到价值支点,开启加速成长模式,人才能在工作中成就自己。

02

目标支点

如今关于“躺平”“内卷”的讨论已经不再新鲜。

迷茫的职场人再不情愿也得认清一个现实:不管怎样,总要上班。

但上班和上班还不一样,有的人精神抖擞,有的人浑浑噩噩。

这之间的差别在于,一个人是否找到了工作中的目标支点。

只有目标明确了,人才会爆发内驱力,凡事积极主动起来。

作家托尼·施瓦茨在《职场高效能人士》中讲过一个故事。

某跨国公司副总裁加里有段时间非常消沉,就向托尼求助。

加里说过去十几年自己一直在事业上打拼。

如今职位、薪水都到天花板了,反而觉得没意思极了,每天都懒洋洋的。

托尼听罢询问他:一家世界500强企业,能给多少人提供就业岗位?

加里心算片刻答道:国内有9家制造基地,10支研发团队,6000多名员工,全球范围的话,员工超30万。

托尼又问:那这些员工的职业发展到天花板了吗?如果没有,为什么不想办法为你的同事争取更好的前途。

托尼的思路是让加里从工作中发掘更高的目标,进而找到动力更大的支点。

加里听后觉得很有道理,很快又找到了方向。

管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“意义塑造师”。

形容的是那些目标明确,并能将目标付诸实践的人。他们能快速找到工作的意义,干劲十足,愈挫愈勇。

既然工作避无可避,我们不如都努力成为“意义塑造师”。

普通员工的你,可以把职级晋升作为自己的目标;公司中层的你,可以把企业发展作为目标,而已经是一把手的你,可以寻求更多的利他目标,帮助更多的人……

当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,我们就不会在日复一日的死循环中消磨自己。

03

情感支点

程序员@阿耐大学一毕业就入职了一家互联网大厂,薪资待遇都很不错。

可前几年行业不景气,他先是被降薪,后又被锁定了岗位无法升职。

他肉眼可见地愈发消沉,整日无精打采。

见他状态这么差,妻子每天换着花样做饭为他调节心情,儿子每天拉着他去跑步释放压力。

周末一家人还会策划短途旅行,拽着他去户外散心。

看着家人所做的一切,他也渐渐想开了,工作不如意不打紧,好歹大后方坚实可靠。

念及此处,他心底忽然萌生了一股感恩之意:就算为了妻子和儿子,他也要振奋起来。

他不再自怨自艾,上班就努力干活,下班就好好陪伴家人。

一段时间后,他又重新燃起生活热情。

《家庭觉醒》里说:家是身体的港湾,心灵的归宿,是我们永远的庇护所。

外在的风浪再大,只要有家可回,就没什么过不去的坎。

同样,为了家人,我们做一切事,也有了感情归宿。

韩剧《请回答1988》有这么一个片段。

德善父亲为别人做担保受到连累,很长一段时间一家人只能靠微薄的救济金度日。

父亲深受打击变得颓丧,开始敷衍度日,钱也越赚越少。

直到有天,他大儿子为了贴补家用,在学校做小生意被罚,老师要求请家长。

他赶到时看到大儿子正被小混混嘲笑。

混混们喊他儿子“半地下室”,因为他们家一直住在常年不见光的地下室里。

从那以后他不再吊儿郎当,开始努力挣钱,只为了给孩子们体面一点的生活。

家是一个人前进的引擎,蕴藏着强大的能量场。一想到有家人在背后默默支持我们,再苦再难的工作,也有了熬下去的动力。

04

经济支点

曾有人问作家紫金陈:每天码字的源动力是什么?

紫金陈没谈什么理想抱负,而是轻松地笑笑说:赚钱。

他很坦诚:“以前工资特别低,上班根本没动力,但写作后,一想到多写就可以多卖版权,整个人就停不下来了。”

对此,我也是深有感触。

身为一名撰稿人,写文章这件事有时候是很磨人的。

经常是写着写着,就觉得自己是一台写作机器,笔下的文字也变得索然无味。

但一想到,写一篇稿子,就有一篇的稿费,就立马燃起斗志,把键盘敲到飞起。

可以说,钱,是太多人工作的最大动力。

承认自己爱钱,没什么丢脸。

工作的本质,就是用时间换钱,然后拿着挣到的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。

养家糊口,一日三餐,诗与远方,哪一件不是用钱堆砌出来?

为了钱而上班,一想到多劳可以多得,就不会再深陷迷茫的泥潭。

毛姆说:“人追求的当然不是财富,但必须要有足以维持尊严的生活,使自己能够不受阻挠的工作,能够慷慨,能够爽朗,能够独立。”

只要赚钱的经济支点在,人就不会停下工作的脚步。

哈佛大学在深入职场调研后得出一个结论:

人需要多个“隐形支点”来增强抗风险能力和工作弹性。

支撑点越多,人在工作中就越有韧性,内核就越稳。

哪怕其中一个点出现问题,其他的也会顶上,稳稳托住你的工作状态。

点个赞吧,当你找到更多能支撑自己的精神力量,上班便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。

与朋友们共勉。